亭亭玉立 > 历史军事 > 三国骁雄韩遂 > 第二百七十三章 黄巾军血染丹水李傕部肆劫二郡

第二百七十三章 黄巾军血染丹水李傕部肆劫二郡 (第2/2页)

推荐阅读:

,请来人带回回赠礼品。</br></br> 刚过了大年初十五,联军探部送来新的信报:</br></br> 上年末,李傕、郭汜、张济、贾诩部与朱儁军在司隶河南尹中牟县大战,击破朱儁军。</br></br> 李傕、郭汜、张济、贾诩部追击朱儁军,顺路抢劫陈留郡、颍川郡诸县,杀掠庶民男女,所过之处无复遗类。</br></br> 董卓当权,遍封其宗族。封母亲为池阳君,将司隶左冯翊郡池阳县做为母亲的封地,设置封地令、丞官。董卓妻妾怀中幼子皆封侯。</br></br> 又封其弟校尉董旻为左将军和鄠侯,侄子校尉董璜为侍中、中军校尉,皆典兵事。董家宗族内外都入朝为官。</br></br> 司隶右扶风郡鄠县在长安西南,为董旻封地。中平六年,时任奉车都尉的董旻做为董卓在朝中的内线,与吴匡合兵攻杀车骑将军何苗。</br></br> 孙女董白尚未及笄(未满十五岁),被封为渭阳君,在郿城东起坛。</br></br> 董白乘坐青盖车,在郿城的都尉、校尉、中郎将、刺史引导或跟随。</br></br> 等到了坛上,董白的从兄董璜担任使者授于渭阳君印绶。渭阳在郑县渭水北岸,属左冯翊郡重泉县。</br></br> 公卿大臣拜见董卓,都需要下车跪拜,而董卓无需回礼;朝廷各要职署部都需要到董卓的太师府汇报工作。</br></br> 董卓在郿县所建的郿坞已建一半,数万庶民在劳作。</br></br> 韩遂对妻兄张济滥杀无辜、洗劫村落的行径深恶痛绝,焦虑不已。传出去,韩家无颜见中原士人和庶民,下定决心从此远离这位妻兄。</br></br> 二月,董卓长史刘艾送来书信,称已集结二十万大军,敦促韩遂、马腾来长安,共图山东盟军。</br></br> 并称马腾已准备动身了。希二人在郿县汇合,刘艾在那里迎接二位,先在郿坞见董太师,然后一同前往长安面见圣上,接受朝廷封赏。</br></br> 韩遂召集韩桥、成公英、弘平等在冀城的将领开会,商讨韩遂是否赴长安,朝廷是否会扣压。</br></br> 这两个问题无人有答案,众人陷于沉思。众人都明了,董卓不与十万联军结盟,其二十万大军就无法出征关东,必留至少十万,以防联军入侵三辅,端掉老巢。</br></br> 而十万步骑出关讨关东盟军毫无胜算。如不出关,二十万大军拥挤在三辅,坐吃山空,加上三辅庶民外逃流失,钱粮挺不了多久矣。</br></br> 如果联军不明确表示投靠董卓,董卓或改变策略,先对凉州发起进攻,解决了联军再东进讨关东盟军。</br></br> 如果联军投靠董卓,董卓以三十万大军向东,则关东盟军必亡矣,但得胜后,董卓必然解散联军。</br></br> 如主公韩遂去长安,董卓完全可能扣为人质,永不放回。</br></br> 过了半个时辰,韩桥一拍大腿,打破寂静发话道:“有了!”</br></br> 众人忙问有了什么。韩桥笑道:“有一计,即可解当下两难境地,又可保主公安全。</br></br> 允吾都尉部韩武部下的别部司马韩岳与主公同年龄,长相极相近。董太师及身边的将领与主公很久不见面了。派韩岳扮主公去长安走一趟,只要少言,很难被识破。</br></br> 就算是识破,主公在冀城,料董太师也不敢杀韩岳及随行。”</br></br> 众人鼓掌,齐赞妙计。</br></br> 韩遂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主意,或许马腾面临同样的问题,也会找个长的像己的人代替自己去长安,就答应了。</br></br> 成公英突然问:“董太师长史刘艾见过主公,会不会认出韩岳不是主公?”</br></br> 韩桥道:“刘艾会认出,但不会说破。事办砸了,以董太师的脾气,会砍刘艾的头。吾愿亲自去允吾说服韩岳并陪彼前往长安。”</br></br> 韩遂握住韩桥的手道:“带吾身边五十名引弓门客前往长安,调韩岳二百骑和梁兴部三百骑护送,隃麋县氐部落齐予、汧县氐部落齐川各派二百五十骑沿途两翼警戒。千万勿出意外,安身返回。如去长安,探部由谁掌管?”</br></br> 韩桥请主公放心,只需带十名引弓门客,探部由探部副总管家妻田敏照料,不会出错。</br></br> 三月,韩岳带所部二百人马来到冀城,韩岳随韩遂一同吃住数日,又经韩桥、田敏一番化妆,韩岳骑在马上和言谈举止和韩遂很像了,对韩遂不熟的人很难看出破绽。</br></br> 四月中旬,韩岳、韩桥等出发去长安。

最新小说: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我怎么还活着? 东北出马笔记 大明流匪 抗战:从八佰开始 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一号狂枭 吐槽节目:我怒怼百万家长 美利坚胜者为王 三国骁雄韩遂 五代十国往事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 汉末圣人 留里克的崛起 大秦:朕乃嬴政,开局加入聊天群 皇城司第一凶剑 奋斗在沙俄 修仙,从抢夺主角机缘开始 盛唐挽歌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